隋唐为什么都热衷于打高句丽?

2025-05-01 08:45 历史 38人已围观

隋唐为什么都热衷于打高句丽?

隋唐一直攻打高句丽,核心原因还是威胁太大了。高句丽占据辽东、朝鲜半岛一带,资源充沛、地理位置险要,而且常和游牧民族联合骚扰中原王朝。隋唐时期中原王朝非常强盛,可以说一般的对手都不值得中原王朝认真对待。但很显然高句丽并不一般,和以往的对手都不同。

高句丽虽然也被视为“蛮夷”,但它更具备发展潜力。和突厥、匈奴不同,高句丽并非游牧民族,而是和汉朝一样都是农耕文明。如果仔细观察这个民族就会发现,它们就像是汉族的镜像,不知道是不是和汉族学习的。

它们扩张领土的方式不是无差别屠杀,而是驱逐、教化原住民,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把这里真正变成自己的领土。而靠着这种方式高句丽发展的不算快,但前进的每一步都很稳定。慢慢的它们控制了朝鲜半岛北部以及辽东地区,在这里它们建立了自己的文明。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向来不看重领土大小,只在乎实力强弱。所以除了发家更晚一些、实力更弱一些、人口更少一些以外,高句丽真的很像中原王朝。正是因为以上原因让隋唐逐渐重视这个“蛮夷”。而后他们发现高句丽绝非等闲对手,是需要重拳出击的对象。

要知道到了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堪称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先是北上击败了匈奴、乌桓、突厥,而后又南下征服了百越,周边大小势力无不俯首称臣。中原王朝如此强大,扭头一看却发现高句丽也是这个情况。它们先是打趴了北方的黑水靺鞨,令百济、新罗闻风丧胆,生怕哪一天大军开到家门口。

如果隋唐是亚洲的霸主,那高句丽就是东南亚的小霸王,南征北战、横扫四方的架势很有中原王朝的风范。不单是征战方面,在生产制造、政治体制上高句丽也没有明显的缺陷。它们位居辽东地区,这里矿产、森林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北方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盛产战马。高句丽这里也一样,它们的马匹非常优良,堪称天下名驹。

靠着这样的优势,高句丽真的很像中原王朝。高句丽铁器制造工艺非常先进,甲胄、武器都很精良,甚至于他们还组建了一支具装甲骑。有这样的精锐部队,高句丽横扫周边自然是没问题。甚至要是只看精锐部队,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差距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在政治体制上,他们更是领先蛮夷三百年。高句丽实行的并非是传统的部落酋长、单于制度,当然也不是皇帝制,而是王权、贵族二合一的统治方式。要是类比,他们的治理方式很像是西方的城邦联盟或者是周朝的诸侯国,一城长官就是当地贵族,拥有自己的军队,在当地有一定的自主权。

和周朝的分封制一样,他们这个制度虽然王权的强势没法保证,但是对于整体的发展而言还是非常有优势的,能发挥地方能动性,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虽然有缺陷,但是很符合他们的发展阶段。如此一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差距就差在发展时间上了。

要是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人口、国家规模都会有相当的提升。毕竟人口这个东西只要社会条件稳定,时间充足,那人口必然会增长的。而且根据调查,隋唐年间中原王朝的人口数量是两千五百万左右,而在此时高句丽的人口也接近一千万,双方的差距仍然很大,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差距。

而且不但有资源优势,他们还有地理优势,在中原和辽东之间还横着一个燕山山脉,这一个山脉成了他们的天然屏障。想要进攻辽东要么翻山越岭,要么就得走河西走廊。但河西走廊比较狭窄,又气候多变,运输、行军都比较困难。若是有心人在此伏击,那军队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所以高句丽对中原王朝而言可谓是相当难缠了,放着不管迟早会养出个大敌。毕竟对方条件这么充足,是有成为帝国的资本的。要知道上一个有这个潜力的还是汉朝时期的匈奴,想想汉匈之间的战争就知道这么个大敌是多么棘手了。强大、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就在自己家门口,而且可能对自己有想法。都这样了,中原王朝要是还能坐住,那也就活该王朝灭亡了。

所以不论是提前剿灭祸根,还是为了建立功业。征讨高句丽这件事对中原王朝来说都是必须要做的。若是让高句丽继续发展,就算他们没想着南下,但未来若是中原出现变故,恐怕又是一次“五胡乱华”。

都这样了,不论是哪个中原王朝,但凡有一定的实力,对高句丽这样的敌人肯定是要攻打的。而像隋炀帝这样好大喜功的人,面对灭一国还是一个强国的战绩,那就更不可能放过了。

所以在隋炀帝时期曾三次征讨高句丽,刚一开始高句丽没摸清规律,但打的次数多了,他们也有了明确的战略,正面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暂避锋芒。反正中原王朝后勤线很长,运输过程就要消耗不少。而高句丽要做的只是不断地骚扰,令中原大军疲惫不堪,然后趁着对方疲乏再进行反攻。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他们甚至可以牺牲城池、老弱妇孺。而且根据推测,隋朝三次攻打高句丽估计也是打上头了,一次两次没打下来,隋炀帝也有些掉面子。所以即便是强征赋税,搜刮民脂民膏,他也要多次征讨高句丽。

而最后隋军一次没打赢不说,还损失了几十万精锐,将国库挥霍一空,最后原地瓦解了隋朝的先例,给唐朝留下了血淋淋的教训。所以李世民很清楚,打高句丽不能急,毕竟对方一直在打游击,想要一次性碾压是做不到的。既然这样,那就开展持续战,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

反正中原王朝家大业大,高句丽就那么大点地方,拼家底赢得还是中原王朝。还没等高句丽蹦跶多久,李世民就上线了。身为天策上将军的他自然不会放过高句丽。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加上等将领的配合,高句丽根本无从还手。

不过正面战场打不过,高句丽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他们开始了防御、骚扰战略,也不知道怎么修筑的。高句丽城墙异常坚固,给唐军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不过城墙再怎么厚,城里的人总是要吃东西的。有一句话叫“寇可往,高句丽打隋朝的时候可以派兵骚扰后勤,现在唐朝打高句丽一样能这么做。李世民派出轻骑兵不断攻击高句丽的后勤支援,阻断他们的物资供给。前方城池没了粮草供应,防御也显得有些窘迫。再加上唐朝这边不断劝降,也有不少地方选择了投降。

打得多了,唐军对这套战术也就熟悉了。在战场上,他们甚至比高句丽人还要灵活。唐朝的那些轻骑兵不但擅长突袭,还能灵活应对各种情况,甚至能当主力部队用。时间一久,高句丽也打不起了,毕竟他们人口还是少。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打击,兵源已经有些供不上了。要是再打下去,能不能赢另说,国家农业生产都要成问题了。

在李世民的攻打下,唐军灭敌十余万,自身损失不过数千。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大胜。自此,对高句丽的战争,中原王朝拿到了主动权。但是,李世民并没能灭亡高句丽。所以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也选择征讨高句丽。李世民证明了他的战略是正确的,所以李治也采用了这个办法,不断出击,持续消耗高句丽的国力,让他们没工夫派人出来骚扰。

而后,联合新罗,让他们提供人手、粮草,减少唐军的消耗,最后一举灭掉了高句丽。曾经让隋朝败北的高句丽,最后倒在了唐朝的兵锋之下。持续多年的对外战争,依旧是以唐朝的胜利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