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畔的文化坐标:李庄的抗战记忆与文脉传承

2025-05-16 07:39 文学 10人已围观

长江之畔的文化坐标:李庄的抗战记忆与文脉传承

在长江南岸的柔缓回弯处,一片白墙黛瓦沿着江岸绵延五公里。这里是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中国李庄。这座因长江“里桩”得名的川南小镇,在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中,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十六字电文,成为了抗战时期的文化灯塔。

1940年至1946年间,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余所文教科研机构相继迁驻于此。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月亮田的油灯下完成《中国建筑史》初稿,童第周用两年工资买下显微镜在菜油灯下开展胚胎学实验,傅斯年、董作宾等学者在板栗坳的老宅中著就《殷历谱》等学术经典。不足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突然涌入了1.5万余名师生与科研人员——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镇,就此成为与重庆、成都并列的文化重镇。同济大学在此发展为五大学院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文物得以妥善保存,中国营造学社的古建筑研究为后世奠定基石。

李庄的街巷间,沉淀着文化抗战的风骨。面对日军“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的野心,学人以笔为刃,在东岳庙的教室、张家祠的厢房里坚守学术阵地。300余名同济学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参军报国,近视学子为通过体检背下视力表的故事,至今令人动容。李庄百姓则展现出包容胸怀:乡绅让出祠堂宅院,村民挪开祖先牌位,为内迁人员腾出栖身之所。当“下江人吃人”的谣言四起时,“史语所”以文物展览破除误解,医学院用人体解剖课普及科学,上演了一出“科学与乡土”的文明对话。

岁月流转,李庄的文脉如长江水般奔涌不息。梁思成在清华创办建筑系,《中国建筑史》成为行业经典;“中央研究院”诸机构回迁后,孕育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博物院等学术重镇;从李庄走出的罗哲文,成为中国文物保护的领军人物。今日的李庄,与同济大学共建的医院里,94岁的吴孟超院士曾亲自主刀;张家祠堂中,那只留有封条痕迹的“二渡李庄”木箱,无声诉说着国宝的颠沛与归乡。2024年,450万人次的游客走进这座古镇,在月亮田的水榭楼台间,在“九宫十八庙”的烟火气中,触摸历史的温度。

李庄的精神更在时代发展中焕新。宜宾以李庄为灵感建设大学城,14所高校入驻、10万毕业生扎根,智能制造与科创企业纷至沓来,续写着“包容治学”的当代传奇。从三星堆考古方舱的“再醒惊天下”,到《哪吒》电影的东方美学突破,巴蜀文脉在守正创新中彰显自信。正如“史语所”留别碑上的“山高水长”,李庄承载的不仅是一段迁校往事,更是中华民族在逆境中守望相助、文脉不绝的精神缩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长江水依旧浩浩汤汤。这座千年古镇用青砖灰瓦铭刻着“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抗争,也用悠悠岁月见证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传承。当朝阳跃出江面,洒向那片历经沧桑的白墙黛瓦,李庄的故事仍在继续——它是历史的注脚,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