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务实灵活,中国影响力不断变大

2025-05-12 16:44 点评 32人已围观

东南亚,务实灵活,中国影响力不断变大

在当前的国际局势下,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战拉拢东南亚国家来封锁中国,这一设想几乎不可能实现。如今,中国对于东南亚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市场、基建,还是产业转移,东南亚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依赖。可以预见,未来十年,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将愈发紧密,这其中蕴藏着属于当代普通人的时代机遇。

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位于新加坡,在东南亚问题研究领域极具权威性。2024年,该研究院在东南亚开展的一项民调显示,多数东南亚人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倾向于中国而非美国。这是研究院多年研究以来首次出现这样的结果。

有人认为,部分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存在南海纠纷,所以双方不可能诚心合作。但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东南亚缺乏深入了解。依据我与东南亚打交道的经验,东南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务实灵活。

回顾历史,东南亚曾长期遭受欧美殖民统治,二战期间又被日本占领,这些外来势力在东南亚犯下了无数暴行。新加坡开国之父李光耀就曾遭受日军虐待。当时新加坡被日本占领,李光耀外出办事时,只因忘记向日军鞠躬行礼,便遭到日兵当街毒打,还被要求原路返回。然而,在日本崛起后,为了争取日本的投资,李光耀在新加坡发起了“Learn from Japan(向日本学习)”的全民运动,东南亚各国也纷纷向日本示好。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Look East(向东看)”国策,带领马来西亚全面向日本学习。1994年,马哈蒂尔访问日本时的一些言论,甚至有粉饰侵略战争的嫌疑,这是中国、朝鲜、韩国民众基于民族情感难以理解的。但在东南亚,领土纠纷十分常见,柬埔寨与泰国、印尼与马来西亚之间都存在此类问题,可各国依旧正常往来。

独特的历史际遇,造就了东南亚人灵活务实的生存哲学。世界本质是慕强的,曾经犯下侵略罪行的日本,凭借自身的发展,能为东南亚带来投资和就业,便被东南亚接纳。中国与东南亚在文化上同宗同源,又带着互利共赢的诚意而来,自然能在东南亚占据一席之地。

关税战对普通人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会通过几期视频来详细分析。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给中国带来了深刻变革。当时,身边一些有先见之明的人,不仅成功规避了损失,还抓住机遇获得了发展。2018年,美国还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如今东盟已取而代之。曾经,中国农业尤其是大豆严重依赖美国进口,贸易战后,进口来源逐渐分散,巴西大豆占据了重要份额。贸易战之前,中国经济重心侧重于对美出口,东南沿海地区发展机会众多;贸易战后,贸易中心逐渐向欧洲和东南亚转移,中西部和南部地区也迎来了更多发展机遇。此次美国发起关税战,中国第一时间访问东南亚三国,这一举措意义深远。

近期,我走访了中国出海的前沿阵地香港,以及沙特、泰国等地,五月份还计划前往印尼考察项目。当下,中国出海浪潮正蓬勃发展。在东南亚,我明显感受到华人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影响力日益增强。以马来西亚为例,它曾是排华的先锋。1969年发生的“5·13”种族冲突,致使上千名当地华人遇难;上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在南海扣押过中国渔船;2015年,还发生了袭击华人商铺的刘蝶广场骚乱和茨厂街事件。但如今,马来西亚亲中态势显著,简体中文在当地颇为流行,中国大陆的书籍教材、电视剧、娱乐节目随处可见。电影《哪吒2》在马来西亚热映,刷新了当地票房纪录,成为马来西亚影史最卖座的动画电影。无论是线下旅游,还是线上交流,都能切实感受到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人的热情。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利益是关键。在东南亚11个国家中,GDP排名靠前的大国里,菲律宾对华态度相对较差,越南、新加坡则较为中立,试图在中美之间平衡利益,而马来西亚最为亲中。这些不同态度的背后,与各国的利益诉求紧密相关。菲律宾长期作为美国殖民地,与美国关系复杂,经济上对美国依赖程度高;新加坡和越南在中美之间都能获取一定利益,因此需要平衡双方关系;马来西亚在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中国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客户、外来投资的首要来源地,马来西亚的基建也离不开中国的支持,例如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项目,将西岸和东岸连接起来,对马来西亚的发展意义重大。

泰国在历史上的表现,充分体现了东南亚的灵活务实。在殖民时代,泰国西边是英国殖民地,东边是法国殖民地,泰国通过巧妙周旋,使自己成为英法之间的缓冲地带,从而避免了被殖民的命运。二战期间,日本赶走了英美等国,统治了东南亚,泰国随即转变立场,成为日本盟友,不仅为日本提供资源,还参与军事行动。令人惊叹的是,凭借灵活的外交斡旋,泰国战后并未被视为战败国。从欧美到日本,东南亚经历了充满苦难的殖民历史,但东南亚人选择放下仇恨,专注于发展。欧美势力退去后,东南亚积极向西方学习,吸引西方投资,派遣年轻人赴西方留学;日本崛起后,又迅速掉头向日本学习。

所以,不要认为南海纠纷会阻碍东南亚接纳中国。在东南亚内部,领土纠纷屡见不鲜,连日本这样曾在东南亚犯下侵略罪行的国家,都能凭借发展带来的投资和就业机会,改善在东南亚的形象。中国在文化上与东南亚有诸多渊源,更能通过互利合作赢得东南亚的信任与合作。

当下,东南亚最渴望的就是发展与富裕,具体而言,就是需要市场、产业和基建,而中国恰好能在这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很多人认为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也是美国发起关税战的底气所在。但中国同样拥有庞大的市场,并且在东南亚的农产品和旅游业方面,中国是最大的消费国。从旅游业来看,菲律宾旅游业占GDP的10%,马来西亚为13%,泰国更是高达20%。泰国接待的国际游客中,中国游客数量常年位居首位,中国游客的消费对泰国GDP的贡献率达到3%。2023年9月,泰国对中国游客实行免签政策,泰国总理赛塔·他威信亲自到曼谷国际机场迎接首批中国游客。农产品方面,泰国农产品出口占GDP的10%,越南占8%。2019年,中国进口的新鲜榴莲超过车厘子,成为进口水果之王,这些榴莲主要来自泰国、马来西亚和越南。据《纽约时报》报道,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改善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提升,促使中国榴莲进口量大幅增长,2023年比2017年增长了11倍,椰子、咖啡、大米、芒果等农产品的进口情况也是如此。

东南亚农产品对华出口的增长,离不开基建的助力,其中中国高铁的贡献尤为突出。中国高铁在东南亚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东南亚内部存在警惕声音,担心对中国形成依赖。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虽早有修建铁路的计划,但对中国方案一直犹豫不决。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相关项目曾立项又被推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国高铁在东南亚取得了显著成果。中老铁路于2021年开通,连接了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印尼的隆万高铁也在2023年顺利通车。泰国、马来西亚曾经搁置的高铁项目,最终还是选择由中国承建,中泰铁路计划于2028年开通,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已完成约八成,预计在2027 - 2028年建成通车。此次中国出访越南,中越铁路建设也再次提速。

上世纪90年代,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泛亚铁路的设想,旨在连接欧亚大陆。泛亚铁路东线有三条路线,从中国昆明出发,中线经老挝、泰国,西线经缅甸,东线经越南、柬埔寨,最终在泰国南部汇合后南下,连接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该计划提出时,正值日本发展的鼎盛时期,日本新干线代表着当时的高科技水平,马哈蒂尔主张东南亚全面向日本学习。但到了2015年前后,中国已成为泛亚铁路的主要建设者。泛亚铁路一旦建成,将极大地改变东南亚的贸易格局。若东南亚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产品通过铁路运输,可直接北上进入中国市场,还能进一步运往欧洲,运输效率将大幅提升,成本显著降低,贸易局面将焕然一新。

贸易战之后,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中国部分产能向东南亚转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并非中国企业的被动选择,而是中国企业掌握着主动权,东南亚各国都在积极争取这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