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预付式消费乱象:服务缩水、退费难,信任透支亟待治理
2025-05-19 14:59 新闻 160人已围观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在健身、教培、美容美发等领域广泛流行。这种“先付费后履约”的模式虽带来优惠便利,却暗藏服务缩水、退费纠纷、商家跑路等风险,不仅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不断透支市场信任,阻碍行业健康发展。
一、法治先行:筑牢权益保障“防火墙”
5月1日正式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预付式消费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直击“卷款跑路”“霸王条款”“举证难”等痛点,通过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合同条款、强化司法救济,为消费者权益划定红线。下一步需进一步细化法规,厘清多部门监管职责,将预付资金使用、服务标准等纳入合同强制规范范畴。
二、科技赋能:构建智慧监管新体系
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搭建预付式消费监管平台,实时监测商家资金流水、服务履约、投诉舆情等动态数据,对异常经营主体及时预警。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将商家履约情况与企业征信、行业评级挂钩,对违规者实施联合惩戒,并通过公开典型案例形成有效震慑。
三、社会共治:激活多元治理新动能
• 行业自律:推动行业协会建立黑名单共享机制,制定服务标准与退费规则,引导企业签署诚信经营承诺书;
• 平台责任:电商、本地生活服务平台需定期公示商家信用评级,对高风险商户实施资金托管或履约担保;
• 第三方保障:推行预付资金银行托管制度,强制要求商家按比例缴存风险保证金,并探索“预付险”等金融工具,实现“商家违约、保险赔付”;
• 消费者教育:通过社区宣传、媒体科普等渠道,提升公众对预付式消费的风险识别能力,倡导“小额预付、理性消费”理念。
预付式消费要回归“便民利民”本质,需构建“法律约束、科技支撑、行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唯有让资金监管更透明、信用体系更完善、维权渠道更畅通,才能重塑消费者信任,推动预付式消费市场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
相关文章
- 港科大重磅宣布:向哈佛学子开放教研资源 构建全球化人才培养新生态
- 哈萨克斯坦 2025 年前四月经济增长强劲 多行业成发展引擎
- 特朗普中东行揽超万亿投资后拟对华沟通,中方强调以平等对话解经贸分歧
- 俄发动大规模轰炸!8架轰炸机出击+1.3万枚导弹储备,英媒警告或涉核风险
- 国内首例,脑机接口!受试者“已可靠意念玩赛车游戏”
- 欧美奢侈品牌过度涨价策略失灵,市场份额逐步流失
- 高考人数8年来首次下降:1335万背后的结构性变化与多元选择信号
- “熊猫专列·成都号”今日首发,109名乘客开启16天新疆全景游
- 新款凯迪拉克XT4震撼上市:全款一口价15.99万起,配置升级再塑豪华紧凑SUV性价比标杆
- TikTok 2024年营收230亿美元,占字节跳动总收入比例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