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鬼本红楼写家国情怀才算高级?儿女情长就是小家子气?
2025-08-13 10:22 文学 15人已围观
鬼本红楼写家国情怀才算高级?儿女情长就是小家子气?在文学著作里体现家国情怀的作品,是不是真的比儿女情长要更高贵?没错,今天想从鬼本红楼说起,未免有人不知道鬼本红楼到底是指什么?
我先简单说说鬼本红楼的来历。我们知道曹雪芹的《红楼梦》只剩下前80回,现如今流通在市面上的后40回,是高鹗等人为了出版售卖自行补充的。所以《红楼梦》的原书到底是什么样子,一直是红学界研究的话题。
2008年一个名叫何莉莉的男性声称自己的祖父母收藏了一套全本《红楼梦》。但是原书已经消失不见,只能凭借阅读后的记忆,在网上陆续公布后28回的原书内容并在2014 - 2015年前后通过不同的出版社出版,书中批语说:“这本书是‘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按照红学界习惯我们把它称为癸酉本。那它真的是红楼原著吗?恰恰相反,癸酉本的内容可以说是一言难尽,假到无数学者甚至没有对其产生任何争议,就轻飘飘的把它忽视了。原因无他,实在是情节太过离谱。包括并不限于:
• 林黛玉和贾宝玉虽然成婚,但是却在婚礼当晚被贾环、赵姨娘、柳湘莲等人带着土匪围剿大观园,林黛玉率领大观园家丁抵抗,但因无法服众听信谗言,把小红绑在树上活活打死,导致离心离德,大观园最终陷落,林黛玉上吊自杀;
• 薛宝钗先嫁给贾宝玉,然后因为和贾宝玉理念不合最终分开,并且和为官不正的贾雨村走在了一起,并且还是宝钗主动勾搭的贾雨村。最终因为贾雨村获罪流放,薛宝钗不得不跟随,导致死在了大雪纷飞的路上;
• 王熙凤入狱后不堪受辱自杀,死后回到太虚幻境掌管结怨司。有一天因为想家偷偷下凡,看到大观园人去楼空,家国覆灭一片萧索,愤怒之下,不但杀了鸳鸯、王仁、卜世仁等祸害贾家的罪魁祸首,还准备去杀皇帝,结果被天兵天将抓住强行带回……
“癸酉本”红楼梦言辞粗糙、文笔稚嫩,咱们就不说了,毕竟何莉莉声称自己是根据记忆写的,可故事发展如此离谱,人设完全颠覆。为了对上判词里“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以及脂批中“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如此炸裂的情节无论如何都不符合曹雪芹的写作风格。因此“癸酉本”从此以后被称为鬼本。
有人就问了,你凭什么主观判断这些情节就是假的呢?说不定原著就是如此炸裂呢?
当然不只因为自身的判断,还因为何莉莉本人的口述——鬼本红楼一经出版,很快引起大家的讨论,或许是因为太过火爆,何莉莉顾虑之下很快站出来澄清,说自己只是复述了记忆里看过的故事,不能保证就是红楼梦原本。后来又在接受光明日报的采访时,承认自己伪造作者和批语的内容,并表示后28回内容太雷人、太血腥了,自己不太喜欢这个情节,不能接受,不明白这个本子为什么会火?
加上何莉莉和他的好友说话口径各不相同,漏洞百出,我们基本可以确认鬼本走红,就是何莉莉及他的朋友打造的劣质同人文,他们成功打造了一个网络爆款,也成功愚弄了网民。当然当时的网络没有那么发达,这本书也没有那么大的争议,毕竟碰瓷红楼梦的到处都是,何莉莉的骗局,也被当年的看客认定一眼假,甚至懒得被真正的红学爱好者提起。但可能连何莉莉自己都想不到,鬼本红楼居然还能改头换面,加上一个新的包装,迸发出第二次生命力,而这个包装就是**“悼明之作”**。
以前一直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悼明之作,索隐派也一直存在,但这始终不是讨论红楼的主流观点。因为纵使曹雪芹在书中渗透了非常多的家族没落、帝国破败、一切繁华逐渐腐朽的细节,但依旧不及他对人性和情感的把控。但是近几年,“悼明之作”的说法几乎成为了红楼梦最大的看点,而其背后最大的推手正是鬼本红楼。
前几年一些红学博主,突然在B站以另一种思维解读红楼。他们自身当然知道鬼本红楼的荒谬之处,因此在视频中只字不提鬼本,只声称所有视频都是自己对红楼的大胆理解,实际上却在大框架上完全照搬鬼本内容,不断颠覆原本红楼。而因为鬼本情节过于猎奇,加上许多人物的结尾虽然颠覆大家认知,却意外地和前文线索相对应,所以这类视频很快火爆全网,并得到无数拥趸。此后借鬼本的情节,以“悼明之作”为名,成为流量密码。无数博主开始从权谋斗争、政治风云的角度,讲红楼背后不为人知的隐秘:
• 林黛玉的原型是崇祯皇帝;
• 薛宝钗的原型是皇太极;
• 贾敬的原型是嘉靖皇帝;
• 王熙凤是魏忠贤……
等等内容层出不穷。因为鬼本的主题更加“宏大”,远远脱离了原著的儿女情长,极大化宣传了家国情怀,所以相当一部分人相信,癸酉本才是原本,曹雪芹不过是个二创。一个破绽百出的说法为什么能够再度翻红,甚至愈演愈烈?
为什么“悼明之作”这个包装可以吸引更多人,心甘情愿支持癸酉本?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它太颠覆以前的说法了,反而引起了观众的猎奇心态,同时满足了一部分从没看过红楼的人的满足心理——你看,虽然我没有看过红楼,但是我比那些研究了红楼十几年的专家,都更懂红楼背后的隐秘,所谓权威、专家也不过如此。
而此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部分人都认为,只有家国情怀这样的宏大叙事,才是高级文学作品;而写儿女情长风花雪月这样的作品,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他们无法理解一个写痴男怨女的作品,凭什么被这么多人津津乐道,更不敢相信这么一个“流水账”般的叙事,有什么资格被称为四大名著之一?他们可以找到的唯一理由,就是红楼梦本质上应该是“悼明之作”,只有这样,这本书才不愧为四大名著之首。
凡是只能看到红楼梦的爱恨痴缠、风花雪月的,都是小家子气;凡是能看出红楼背后的家国隐秘的,那才是真格局。
在这部分读者眼中:
• 一群本真的少男少女被迫看到现实、从而失去天真、被驱逐出乐园的成长之路,不重要;
• 一些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无奈选择,不重要;
• 一个家族从烈火烹油走向支离破碎,不重要;
• 一个封建制度从固若金汤走向腐朽没落,也不重要;
• 甚至一些人的情感探讨也不重要……
只有那些国仇家恨才重要。
可是曹雪芹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在所有人都认为这些具体在每个人身上的情感不重要时,他站出来说:
• 我觉得这很重要;
• 我觉得这些悲凉的生存境遇很重要;
• 我觉得这些美好的女性特质很重要;
• 我觉得这些青涩的少年情感很重要;
• 我觉得这些不被在乎、也不被看到的群体很重要……
这才是《红楼梦》真正伟大的地方。它让我们在到处都是国家、集体和英雄主义的叙事中,看到了在这些宏观叙事的迷雾下,原来是每一个具体的、鲜活的人在承受一切。能把这些东西写出来,就足够让《红楼梦》成为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何况曹雪芹还不止写了这些。
如果你不能看到这些私人的、复杂的情感,而去大肆宣扬无中生有的王朝更迭,去挖掘不同角色到底代表了哪些极具社会地位的历史人物,我觉得这一行为背后包含的其实是人文关怀缺失,是对人性情感的无视。更让我无力的是,这样一本十分关照女性情感和困境的作品,有一些女性博主也甘愿为了一些流量,去宣扬那些无比美好的女性,她们的原型本该是男人……我觉得这不合理,也不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