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岱:湖心亭的一场雪下在心头数十年。
2025-08-13 10:17 文学 19人已围观
张岱:湖心亭的一场雪下在心头数十年。
初中最爱的一篇散文是《湖心亭看雪》。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的时候没能完全理解张岱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到底在想什么,但是就是觉得明明雪中围炉是一件极有雅趣的事情,可作者又像是故意留白一样把所有感情一扫而过,只寥寥几笔留下轻飘飘的雾凇白雪,好像万般思绪都悄无声息的埋藏在了茫茫大雪之下。
张岱在这篇文章里到底埋藏了什么情绪?又为什么欲说还休?当时的我还不清楚,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张岱给自己写的墓志铭才终于明白。这个墓志铭寥寥几段写了张岱颠沛又丰富的一生。
一上来就能看到他精彩纷呈的少年时代,可谓鲜衣怒马,潇洒自如。“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什么都喜欢,什么都有兴趣,只要是跟玩的东西有关,张岱都有涉猎。
这和张岱的生活哲学有关。他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从小被称作神童,诗书俱佳,但是却接连三次乡试落榜。但是他好像并不在乎,反而洒脱挥手,“科举消磨豪杰志气,不如烹茶听雨。”在他眼里功名不过是无趣者的镣铐,人一辈子总要做一点没用的事情才叫有趣,总要让自己先高兴了才叫生活。
而他也确实做到了,于是他一生没有致仕,却一生活得非常精彩。他要去最热闹的闹市,呼朋唤友,要去最孤寂的寒夜听箫喝酒。他一盏茶能辨出水源地,一口泉能喝出金石气。他年轻的时候是街头最不羁的少年郎,身边的亲友,眼前的小贩,台上的戏子,都是他笔下的主角。“俗人俗事,皆是天地文章。”既有雅趣,又有烟火,还有诗意。
当然,这样潇洒的过完一生,尽管少了几分厚度,可也自在逍遥,让人羡慕。但每一段繁华锦绣的开始,总会有一段沧桑难言的落幕。于是随着山河破碎,那个本来可以恣意一生的人,迎来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年至五十,国破家亡,避迹山居。”
张岱是明末清初人,所以到50岁的时候刚好赶上大明倾覆,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满清入关,血海尸山,繁华烟云转眼消散。于是张岱一瞬间,从爱吃爱喝爱玩的纨绔,变成了穷苦伶仃的亡国人。虽然没有参加科考,更没有致仕,可读书人总有自己的脊梁。
顺治二年闰六月六日,张岱的好友祁彪佳沉池殉国,葬于亭山。同年九月二十日,张岱的“山水知己”王思任殉节而死。家人好友接连离去,浩瀚天地仿佛只留下了他一个人。张岱本想一同殉节的,但是他没有,因为他的《石匮书》还没完工。
“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觅死,又不能聊生,白发婆娑,犹视息人世。”他只能披发入山,以隐居草庐,对清政权做最后的抵抗。而隐居之后,和此前钟鸣鼎食的生活简直是云泥之别。“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为什么说张岱的人生过到了极致?因为他体验过极致的繁华,也经历过国破家亡。他曾醉生梦死,也曾穷困潦倒。他做过世间各种风流雅事,看遍沧桑的人在最后的时光中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或许是无尽平和和偶尔回味起往事余韵时在心头泛起的那一丝酸涩。
于是,又是一年冬日,他写出了《湖心亭看雪》。那天,天色渐晚,张岱走到窗边,看到眼前白雪皑皑,他突然想起了好多年前,依稀记得那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山河依旧,亲友尚在。那个冬天下了一场好大的雪,大雪连飘三日,当时的西湖也如现在这般万籁俱寂,银装素裹。
他来了兴致,带着两个小童去那湖心亭中看雪。说来也巧,那天伴着寒夜去看雪的竟然不止自己一个人,还有一位金陵人士,刚好客居此处,江湖一见已是难得,何况意趣相投,竟然能在冬日寒夜里广袤大雪中围炉煮酒,共饮三杯,真是幸运。
也难怪当时的船夫会低声念叨:“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惜呀,如今已经不再有大明,他也是天地苍白,绝世独立。可此时此刻,天涯之间哪还有“痴似相公者”呢?再也没有了,时代的潮流已经滚滚而去,只留下了自己。
湖心亭的那场雪在心头下了数十年,如今往事成空,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辽阔间唯有沉默。
上一篇:一颗荔枝能杀多少人?